郁证的辨证和灸法
(一)【艾灸禁忌】
1、皮薄、肌少、筋肉结聚处,男女的乳头、阴部、睾丸等不要直接施灸。另外,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。此外,大血管处、心脏部位不要灸,眼球属颜面部,也不要灸。
2、凡暴露在外的部位,如颜面,不要直接灸,以防形成瘢痕,影响美观。
3、极度疲劳、过饥、过饱、酒醉、大汗淋漓、情绪不稳忌灸。
4、某些传染病、高热、昏迷、抽风期间,或身体极度衰竭,形瘦骨立等忌灸。
5、无自制能力的人,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。
上面为大家介绍了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及艾灸的禁忌症,大家在选择艾灸前要先看到自己的身体是否适合艾灸这种方法。
(二)【艾灸的顺序】
★先灸阳经,后灸阴经
★先灸背部,后灸腹部
★先灸上部,后灸下部
★先灸头部,后灸四肢
★施灸壮数先少后多
(三)【手持艾条灸方式】
温和灸——适用于各种病症
雀啄灸——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急救晕厥等
回旋灸——适用于风湿痛、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炎
郁证的辨证和灸法
又称郁病,不是一病之转名,可见于多种疾病中,尤其以妇女发病居多。抑郁善忧,情绪不宁,或易怒善哭,精神不振,胸闷胁胀,善太息,不思饮食,失眠多梦,健忘。一般可分为忧郁伤神,气郁化火,肝气郁结,阴虚火旺和心脾二虚等五型。
【中医辨证】
1、实证
肝郁气结:情志所伤,肝失条达,故精神抑郁,情绪不宁。厥阴肝经循少腹,挟胃,布于胸胁,因肝气郁滞,气机不畅,气滞血瘀,肝络失和,故见腹胀、胸闷、胁痛,以及女子月事不行等症。肝气犯胃,胃失和降,故脘闷嗳气,纳呆,呕吐。肝气乘脾,则腹胀,大便失常。苔薄腻,脉弦,为肝胃不和之象。
气郁化火:气郁化火,火性炎上,循肝脉上行,则头痛,目赤,耳鸣。肝火犯胃,胃肠有热,故口干而苦,大便秘结。性情急燥易怒,舌红,苔黄,脉弦数,均为肝火有余之象。
气滞痰郁:肝郁乘脾,脾运不健,生湿聚痰,痰气郁结于胸膈之上,故自觉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感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亦称“梅核气”。气失舒展则胸中窒闷。胁为肝经之所过,经络郁滞,故胁痛。苔白腻,脉弦滑,为敢郁挟痰湿之症。
2、虚证
忧郁伤神:忧郁不解,心气耗伤,营血暗亏,不能奉养心神,故见精神恍惚,心神不宁等症。此即《金匮要略》所谓“脏躁”证,多发于女子。舌质淡,苔薄白,脉弦细,为气郁血虚之象。
心脾两虚:劳心思虑,心脾两虚,心失所养,故见心悸胆怯,少寐健忘等症。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,脾不健运,饮食减少,气血来源不足,故见面色少华,头晕,神疲,舌质淡,脉细弱等症。
阴虚火旺:阴不足,营血暗耗,阴亏则虚阳上浮,故见眩晕易怒。阴血亏耗,心神失养以及阴虚生热,虚热扰神,则心悸少寐而烦躁。肾阴不足,腰府失养则腰酸。阴虚火旺,扰动精室,精关不固则遗精。肝肾失养,冲任不调。舌质红,脉弦细而数,均为阴虚有火之象。
【主穴】期门、太冲、心俞、内关、食窦、三阴交、章门、阳陵泉、百会、涌泉、神阙
期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