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劳的辩证和灸法
(一)【艾灸禁忌】
1、皮薄、肌少、筋肉结聚处,男女的乳头、阴部、睾丸等不要直接施灸。另外,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。此外,大血管处、心脏部位不要灸,眼球属颜面部,也不要灸。
2、凡暴露在外的部位,如颜面,不要直接灸,以防形成瘢痕,影响美观。
3、极度疲劳、过饥、过饱、酒醉、大汗淋漓、情绪不稳忌灸。
4、某些传染病、高热、昏迷、抽风期间,或身体极度衰竭,形瘦骨立等忌灸。
5、无自制能力的人,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。
上面为大家介绍了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及艾灸的禁忌症,大家在选择艾灸前要先看到自己的身体是否适合艾灸这种方法。
(二)【艾灸的顺序】
★先灸阳经,后灸阴经
★先灸背部,后灸腹部
★先灸上部,后灸下部
★先灸头部,后灸四肢
★施灸壮数先少后多
(三)【手持艾条灸方式】
温和灸——适用于各种病症
雀啄灸——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急救晕厥等
回旋灸——适用于风湿痛、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炎
虚劳的辨证和灸法
一、气虚
1、肺气虚:肺气不足,表卫不固,故气短自汗,声音低怯。肺气亏虚,营卫失和则时寒时热。肺主皮毛,肺虚则腠理不密谷易感受外邪。肺气亏虚,不能贯心脉而通达全身,气血不能充沛于血脉,故见面白、舌淡、脉弱。
【主穴】关元、气海、足三里、大椎、风门、灵台
2、脾气虚:脾虚失于健运,胃肠的纳谷及传化功能失常,故饮食减少,食后胃脘不舒,大便溏薄。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,气血来源不充,形体失养,故倦怠乏力、面色萎黄、舌淡、脉弱。
【主穴】脾俞、胃俞、天枢、大横、大巨
二、血虚
1、心血虚:以心血亏虚,心失所养为其主要病机,血不养心,心神不宁,故致心悸怔仲,健忘、失眠、多梦。血虚不能上荣头面,故面色不华,舌质淡。血虚气少,血脉不充。故脉细或结代。
【主穴】心俞、三阴交、膈腧、内关、肝俞、神门
2、肝血虚:肝血亏虚,不能上养头目,故致头晕、目眩。血不养肝,肝气郁滞故胁痛。由于血虚生风,筋脉失养,以致肢体麻木,筋脉拘急,或惊惕肉闰。肝血不足,妇女冲任空虚,则致月经不调甚或闭经。面色不华、舌淡、脉弦细或细涩,为肝血不足,血脉不充之象。
【主穴】脾俞、胃俞、太冲、肾俞、太溪、阳白、攒竹
三、阴虚
1、肺阴虚:肺阴亏耗,肺失濡润,清肃之令不行,故干咳。肺络损伤则致咳血。阴虚津不承上,故咽喉干燥,甚则失音。阴虚火旺则致潮热。虚热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。面潮红,舌红少津,均为阴虚有热之象。
【主穴】尺泽、鱼际、肾俞、太溪
2、心阴虚:心阴亏虚,心失濡养,心神不宁故心悸,失眠。阴虚生内热,虚火亢盛,故烦躁,面色潮红,口舌生疮。虚热逼津液外泄,则致盗汗。舌红少津,脉细数,为阴虚内热,津液不足之象。
【主穴】太冲、心俞、肝俞、膈腧、血海、百会、三阴交、阴郄、内关、神门、合谷
3、脾胃阴虚:脾胃阴虚,运化失常,故不思饮食。津亏不能上承,故口干。胃肠失于滋润则大便秘结。若阴亏较甚,胃气失于和降,则致干呕、呃逆。面色潮红、舌红、少苔、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。
【主穴】中脘、足三里、梁门、天枢、支沟、大横、肾俞、太溪
4、肝阴虚:肝阴不足,肝阳偏亢,上扰清空,故头痛,眩晕,耳鸣。肝阴不能上荣于目,故目干畏光,视物不明。阴血不能濡养筋脉,虚风内动,故肢体麻木,筋惕肉闰。阴亏火旺,肝火上炎,则面潮红。舌红少津,脉弦细数为阴虚肝旺之象。
5、肾阴虚:腰为肾之府,肾虚失养,故感腰酸。肾阴亏虚,虚火易动,精关不固,则致遗精。肾阴亏乏,髓海不足,脑失濡养,则眩晕、耳鸣。虚火上炎,故口干、咽痛、颧红。舌红、少津、脉沉细,为肾阴亏乏之象。
四、阳虚
1、心阳虚:心阳不足,心气亏虚,故心悸,自汗,神倦嗜卧。阳虚不能温养四肢百骸,故形寒肢冷。阳虚气弱,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,心脉瘀阻,气机滞塞,故心胸憋闷疼痛,舌质紫暗。面色苍白,舌淡,脉细弱或沉迟,均属心阳亏虚,运血无力之象。
2、脾阳虚:脾气虚弱进一步发展成为脾阳亏虚,不能运化水谷,助长体力,故食少,形寒,神倦乏力,少气懒言。气虚中寒,清阳不展,寒凝气滞故肠鸣腹痛,大便溏泄。感受寒邪或饮食不慎,以致中阳更虚,易使病情加重。面色萎黄,舌淡,苔白,脉弱,均为中阳虚衰之象。
3、肾阳虚:腰为肾之府,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阳,肾阳不足,失于温煦,故腰背酸痛,畏寒肢冷。阳气衰微,精关不固,故遗精,阳痿。若肾气不固则小便失禁。气化不利,水不化气则多尿。命门火衰,火不生土,不能蒸化腐熟水谷,故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。面色苍白,舌质淡胖有齿痕,脉沉迟均为阳气亏虚,阴寒内盛之象。